首页 > 经验 > 知识 > 采莲图,描绘一幅淑女塘中采莲图

采莲图,描绘一幅淑女塘中采莲图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13 19:32:41 编辑:古玩知识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描绘一幅淑女塘中采莲图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描绘一幅淑女塘中采莲图

2,作者在文中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江南何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东,南,西,北。方位顺序,生动形象用鱼【动景】衬托江南水乡图【静景】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 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作者在文中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3,一幅古代采莲姑娘们采莲的图景

轻纱罗衫,桂槕兰浆,那些娥眉和婵娟,用一篙暖波,一眸秋水,摆渡了所有的风尘和欢颜。那是一个清风吹拂着,便能无限延展的画卷:她们用水袖桃花扇,点亮了荷花一片;她们在雁字回时,写下了欢歌万千。一池子的荷,旋转着,划出了一个又一个圆。 那些个采莲的女子啊,玉簪螺髻,柳眉弯弯。披戴明月的小揖轻舟,香囊佩兰。燕子楼下,花枝乱颤,是桃叶、柳叶的争渡?忘了归路?还是撒落在星空下、绿藻间的蛙声一片? 看不见,多少嬉笑,在碧水清莲间流转。看不见,多少思念,在眉黛远山上簇攒。当其村落向晚,摇曳着帆,且有回雁。不成眠,只有霜,晓来又染。 谁还记得那些害了羞的莲,携着什么样的思念,在纤纤玉手间蜷息盘桓。怀袖中,那一片火一样的红艳,映红了谁的脸?阳光下,心事香软。空气里,有莲一瓣一瓣,舒展。
不明白啊 = =!

一幅古代采莲姑娘们采莲的图景

4,芙蓉向脸两边开什么意思代表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意思是: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这句诗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代表了作者在自然生活中,愉悦、放松的喜悦之情。原诗:|《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③芙蓉:指荷花。④乱入:杂入、混入。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⑥闻歌:听到歌声。⑦始觉:才知道。释义: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扩展资料: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龄(唐代边塞诗人)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别人的想法不是特别重要,你自己认为自己做的对就好,但是也不能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5,采莲曲的艺术构思特点

能给分了吗?还多了些问题啊,你要的在问题8。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这首就小诗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语言生动活泼,传神地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2.这首七言绝句在艺术构思上有什么特色?答: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自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用权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思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独具匠心的。3.《采莲曲》中“乱入”一词,描写了什么情感?答:写采莲姑娘争先恐后地将船划入池塘时的活泼情态。4. “荷叶罗裙一色裁”是说女子的罗裙像荷叶,罗裙与荷叶一色,朴素美艳。5.“芙蓉向脸两边开”中的“芙蓉”即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6.“乱入池中看不见”中的“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写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7.“闻歌始觉有人来”中的“始”即才的意思。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这是从听觉角度写的。8.从上面分析可知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特点是始终不让采莲少女露面,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让读者遐想无穷。9.试说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一联的写作特色。答:这两句巧妙地将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借莲来写人,罗裙与荷叶融为一体,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①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答: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②)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欢悦、惊喜。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自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用权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思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独具匠心的。 好像太多了 但老师就这么讲的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6,采莲曲 蒲松龄

蒲松龄诗·采莲曲两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暗眼抛。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此诗写少女含笑低头、以眼传情,神情如画。后两句:以后别人要是知道我曾经与你在采莲时相遇,谁又相信我们之间没有只言片语的交情呢?意思是,这次相见恐怕会引起别人的猜疑。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即使互相之间有爱慕之情,也不能用言语交流,而只能用诗中所写的“暗眼抛”——即暗送秋波。
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释】: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采莲曲 作者:【崔国辅】 年代:【唐】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傅经顺) 采莲曲 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 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 并著木兰舟。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采莲曲二首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采莲曲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体裁:【乐府】 类别:【未知】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溪边:又作溪傍 香袖:又作香袂 采莲曲 作者:【刘方平】 年代:【唐】 体裁:【乐府】 类别:【未知】 落日晴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注释】: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由“从小惯”三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啊!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7,赏析梁元帝的采莲赋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赏析: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洲嬉游,似与“采莲”的主题无关,实际“棹移”“船动”“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以描写河中红莲开始,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凸现在读者眼前,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中间一层描写的镜头伸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和“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两处描写特别传神,前者让人感觉一艘水波荡漾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而活。后者写少女情态传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 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雅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湿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浅笑”,“敛裾”把少女的神态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这里的描写分寸把握的特别好,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荡漾涟漪之中。最后继续写船在水中运行的情景,“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人与水和水中植物大交道,写得轻盈俏皮,好像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特别富有情趣。最后一层说他们泛舟的悠闲快活,然后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的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以比拟的手法,恍惚使人产生错觉: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拓展资料:原文: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注释:1. 芰:(jì)2.鹢:(yì)3.棹:(zhào)4.褠:(gōu)5.荇:(xìng)翻译: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作者简介: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后于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在位三年,为西魏军所杀。生平著作甚多,今存《金楼子》辑本。549年梁武帝饿死台城后,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与哥哥邵陵王萧纶,并击退襄阳都督萧詧(萧誉之兄弟)的来犯;之后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552年侯景死后,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当时,群臣中有人建议返回旧都建康,但萧绎没有同意。萧绎即帝位之后,其弟武陵王萧纪称帝于益州;于是萧绎便派兵前往四川消灭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此举给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落敌手。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原文全文】: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翻译】: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赏析】: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洲嬉游,似与“采莲”的主题无关,实际“棹移”“船动”“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以描写河中红莲开始,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凸现在读者眼前,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中间一层描写的镜头伸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和“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两处描写特别传神,前者让人感觉一艘水波荡漾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而活。后者写少女情态传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 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雅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湿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一“浅笑”,一“敛裾”把少女的神态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这里的描写分寸把握的特别好,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荡漾涟漪之中。最后继续写船在水中运行的情景,“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人与水和水中植物大交道,写得轻盈俏皮,好像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特别富有情趣。最后一层说他们泛舟的悠闲快活,然后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的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以比拟的手法,恍惚使人产生错觉: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
1、《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2、翻译: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3、“于是妖童媛女”到“歌采莲于江渚”为第二层,将描写的镜头摇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但见一群少男少女,轻舟荡桨而来,他们同心相映,杯酒传情。这段描写有两处特别入神。一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写舟船泛于河中情景。兰棹将举,已被水藻牵挂;船身未移,浮萍早已漾开,宛然一艘水波荡漾中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全活。二是“恐沾裳丽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写船中男女调笑之态。其中“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写少女的情态入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情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不敢开怀放声,因为着轻舟而荡兰桨,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沾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这一“浅笑”、“敛裾”,直把少女的神情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在这里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漾漾涟漪之中,而文中人物之夏日情趣,突现于读者眼前。下面继续写船在水中行进的情态。“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船上人与水和水中的植物打交道,写得轻盈俏皮,似是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别饶情趣。
【赏析】: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洲嬉游,似与“采莲”的主题无关,实际“棹移”“船动”“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以描写河中红莲开始,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凸现在读者眼前,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中间一层描写的镜头伸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和“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两处描写特别传神,前者让人感觉一艘水波荡漾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而活。后者写少女情态传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 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雅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湿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一“浅笑”,一“敛裾”把少女的神态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这里的描写分寸把握的特别好,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荡漾涟漪之中。最后继续写船在水中运行的情景,“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人与水和水中植物大交道,写得轻盈俏皮,好像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特别富有情趣。最后一层说他们泛舟的悠闲快活,然后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的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以比拟的手法,恍惚使人产生错觉: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
文章TAG:采莲描绘淑女塘中采莲图

最近更新

  • 2018年3元纪念币预约2018年3元纪念币预约

    2018狗年纪念币How预约赎回?2018狗年纪念币-1/备注2018狗年纪念币分两批预约并兑换。第一次预约次是2018年,预约2018年2月2日至2月11日,第二次预约2018年4月16日至4月19日,预约2018年4月21.....

    知识 日期:2023-05-13

  • 金鸡报喜银质纪念币,<<金鸡报喜>>银质纪念章金鸡报喜银质纪念币,<<金鸡报喜>>银质纪念章

    什么是金鸡报喜?你这枚金币是鸡年的纪念币,应该不是纯金的。“金鸡”常指公鸡,清晨啼叫,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所以“报喜”常表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待,希望“幸福”,即好运和喜事,这.....

    知识 日期:2023-05-13

  •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年是哪哪年是民国三十一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年是哪哪年是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年是哪哪年是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年是民国三十一年2,民国三十一年银币300左右一枚值一百块钱左右。3,民国三十一年硬币民国31年的不是银元,是镍币,好品20--40元。银元800硬币15元4,请问民.....

    知识 日期:2023-05-13

  • 2007 嫦娥一号 探月卫星纪念币,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空中的运动可简化为2007 嫦娥一号 探月卫星纪念币,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空中的运动可简化为

    嫦娥一号卫星图案与面额数字“100”透光观察,正反面嫦娥一号卫星图案互补重叠,面额数字齐全。2015年航天纪念币和纪念钞的价格是面值,货币跌价在20左右,以2020年1月11日的市场价为准,普通纸.....

    知识 日期:2023-05-13

  • 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内齿图片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内齿图片

    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六星试造币。此币发行于民国16年,是孙祥-2纪念币中为数不多的银元,硬币正面中央为孙中山侧面肖像,边缘上方刻有中国隶书“中华民国”,下方刻有“开国纪念.....

    知识 日期:2023-05-13

  • 江苏宜兴紫砂壶,宜兴紫砂壶怎么样江苏宜兴紫砂壶,宜兴紫砂壶怎么样

    宜兴紫砂壶怎么样很好啊!当然最好是能买到真品、正品!宜兴紫砂壶天下闻名!2,江苏宜兴真正的紫砂壶多少钱一个了工艺师的300-500元,高级工艺师的500-3000元,大师级的上万-十几万(不过要死了以.....

    知识 日期:2023-05-13

  • 买金条投资好吗,现在买金条有投资价值么买金条投资好吗,现在买金条有投资价值么

    现在买金条有投资价值么2,现在是黄金的新低点合适投资金条吗3,做投资买银行黄金好还是首饰黄金好呢4,老妈想买金条做理财现在买合适吗5,我想去金店里买金条投资用请问黄金实物做投资好吗以.....

    知识 日期:2023-05-13

  • 莫高窟飞天纪念币价格莫高窟飞天纪念币价格

    分为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一、中国航天通用纪念币,中国航天纪念钞图案(一)中国航天通用纪念币图案,10元航天纪念币最新价格:2015最新10元航天纪念币价值价格:95.00中国人民银行定.....

    知识 日期: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