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问答 > 12因缘,有关十二因缘

12因缘,有关十二因缘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06 11:51:42 编辑:古玩知识 手机版

1,有关十二因缘

因是种子,缘是条件,缘不成立种子就不会发芽。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不能了知十二因缘,就在无常杀鬼的掌控下,六道轮回不停。
“十二因缘”说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

有关十二因缘

2,12因缘是什么

十二因缘(感果名为“因”,助因为“缘”;“因”为能生之种,“缘”为助生之机,辗转感果,互相由藉故合称“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白缘生缘灭的实相,也就是愚痴的意思 2、行:能造作、能牵引三界的身口意三业力量为“行” 3、识 :由于过去世的无明造业,因此有了今生的生命,而在投胎之初的一念,名为“识” 4、名色 :“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物质的肉体。 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内六根,有传达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境的机能 6、触:六根接触六境所生起的主观感觉 7、受:即对各种状况的境物和人事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8、对所欲增生起渴爱的贪念,称为爱。爱是生死的根本,贪爱增上则成“取”,以取为级表现于行动者为“有”,断而有“生”与“老死”之生死轮回 9、取:以自我为中心,对所有事物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 10、有:分“业有”和“生有”。身口意对周围因喜、恶而产生的活动,为“业有”;经过一度活动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称“生有” 11、生:诞生 12、老死

12因缘是什么

3,什么是十二因缘

佛教对于人生过程的划分方法不止一种,佛教经典论述较多的是“十二因缘”说(亦称“十二缘生”说)。“十二因缘”说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更详细简介请看:http://baike.baidu.com/view/8743.htm
缘 指的是 六道众生之间的一切联系 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 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 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 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 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 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

什么是十二因缘

4,佛教的十二因缘详细解释

十二因缘是条圆铁圈,其中之一断了,生死轮回即断
【十二因缘】 (术语)Dv&amacron;da?&amacron;iga Pratityasamutp&amacron;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一、无明Avidy&amacron;,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Sa&mdotabv;sk&amacron;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Vij?&amacron;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cron;mar&umacron;pa,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Sa&ddotblw;&amacron;yatana,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见五意条。六、触Spar?a,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Vedan&amacron;,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T&rdotblw;&sdotblw;&ndotblw;&amacron;,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Up&amacron;d&amacron;na,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J&amacron;ti,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cron;mara&ndotblw;a,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5,请问十二因缘的解释

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6,十二因缘是哪十二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有支”。   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用),识为缘引起名色(身心),名色为缘引起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处为缘引起触(反应),触为缘引起受(感觉),受为缘引起爱(妄执),爱为缘引起取(追求执着),取为缘引起有(存在),有为缘引起生,生为缘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构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相依相对的因果关系,而说为“十二因缘”。   后来的小乘论书把十二因缘同轮回相配,众生由过去的业而受现世的果报,由现世的业而受未来的果报,就有说众生涉三世轮回的次第缘起。《俱舍论》把十二因缘分成四种:一、刹那缘起,于刹那间立十二支;二、连缚缘起,十二有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三、分位缘起,立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从胎生学的角度来解释十二因缘;四、远续缘起,悬远相续无始,而立十二支。其中分位缘起说为有部所采用。   依分位缘起说,过去世无始的烦恼,叫做无明。依过去世烦恼而作善恶行业,叫做行。无明和行,称为过去二因。由这过去二因,心识开始活动,在受胎的一刹那成为有情的分位,这就是识。受胎开始的第二刹那以后,六根尚未完备的有情分位,叫做名色。在胎内六根具足,即将出胎,叫做六处。出胎以后至二、三岁,只有接触感觉,尚未识别苦乐,叫做触。四、五岁以后到十四、五岁,对事物渐能识别苦乐,是为受。以上从识到受,称为现在五果。十六、七岁以后,爱欲渐盛,叫做爱。三十岁以后,贪欲旺盛,叫做取。依爱取的烦恼,造种种的业,定来世的果,这就叫做有。以上爱、取、有,称为现在三因。依这现在世的三因而于未来出世的分位,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生和老死,称为未来二果。这样,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加上两重的因果,合称为三世两重因果。   唯识宗立二世一重因果,《成唯识论》卷八设从无明到有十支为因,生和老死二支为果。此十因二果,必不同世。如从过现二世来看,十因在过去世,则二果为现在世;如从现未二世来看,十因为现在世,二果即在未来世,终究不出二世一重,所以称为二世一重因果。因为无明和行二支是引出识至受五支的因,所以这二支叫做能引支,五支叫做所引支,合这七支为牵引因。爱、取、有三支为因,缘起生和老死二支,所以称爱、取、有三支为能生支,或生起因,称生和老死二支为所生支,或所引生。   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四种十二因缘,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相配,说三因佛性。   十二因缘有各种观,与四谛观同为重要的观法。《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四,归纳为四种观法:一、杂染顺观,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等顺次而观迷惑之生起;二、杂染逆观,即把老死等安立谛说,从老死逆次第而观迷惑之生起;三、清净顺观,即从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四、清净逆观,即从老死灭是由生灭故等逆次第而观成正觉之真理。顺观亦称流转门,逆观亦称还灭门。顺观则为苦集二谛,逆观则为灭道二谛。
【十二因缘】 [出天台四教仪]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十二因缘】[出天台四教仪]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7,涅盘经中十二因缘的意思

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  据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因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  在阿含经典中,除十二缘起说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缘起说,广义而言,彼等皆含摄于十二缘起说中。又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释迦佛 最初是 观十二因缘 成就阿罗汉 的。佛家说的 二乘 即 声闻宗 和缘觉宗 的 缘觉宗 就是主修 十二因缘 的。经文 有 《缘起圣道经》《贝多树下思维十二因缘经》等。你说的这句含义 简单说 就是 : 观十二因缘流转,若是下等智慧的人,可以成就声闻果位(阿罗汉果),中等智慧的人观之,可得缘觉果位(辟支佛,独觉佛),上等智慧的人可得菩萨果位,上上智慧 的人 可以成就 佛陀。
佛教对于人生过程的划分方法不止一种,佛教经典论述较多的是“十二因缘”说(亦称“十二缘生”说)。“十二因缘”说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   想免除”老死“,应先免”生“;要想“不生”,必除去”有“;欲断”有“,必先”不取“;欲不”取“,应先断”爱“;要想断”爱“,必须舍”受“;要舍”受“,应离”触“、”六入、“名色”、“识“,停止造作的”行“,断绝一切无明烦恼。断除了无明,就是解脱了生死。就会通过修行达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空相的境地。
【十二因缘】  (术语)Dva%das/a%iga Pratityasamutpa%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一、无明Avidya%,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Sam%ska%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Vijn^a%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ru%pa,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Sad!a%yatana,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Spars/a,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Vedana%,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Tr!s!n!a%,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Upa%da%na,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Ja%ti,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ran!a,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     └2  行    (造作诸业)───────(业)  │     ┌3  识    (业识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文章TAG:因缘有关十二十二因缘12因缘

最近更新

  • 主席纪念币价格,建国40周年纪念币价格主席纪念币价格,建国40周年纪念币价格

    毛主席纪念币24K黄金,请大神们估下三毛主席百年纪念币大概什么价位,2018毛主席。此套纪念币包括金银纪念币3和镍钢纪念币1,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法定货币,此套纪念币共6枚,其中金质纪念.....

    问答 日期:2023-06-06

  • 人民大会堂纪念币收购价格人民大会堂纪念币收购价格

    1984年的1元硬币(一面印有国徽和人民大会堂和1984年的1元硬币(一面印有国徽和人民大会堂和另一面印有华表和四只鹤)是我国建国35周年通用的三枚硬币纪念币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

    问答 日期:2023-06-06

  • 30届奥运纪念币价格表,2008奥运会纪念币30届奥运纪念币价格表,2008奥运会纪念币

    纪念币伦敦最新价格收藏2012奥运Meeting纪念币邮票纪念章的收藏价值如何?奥运Meeting纪念币?2008-1纪念币现在什么价格?2008大陆奥运10元纪念钞,2020年9月市场价在4340元左右,2008年澳门20.....

    问答 日期:2023-06-06

  • 奥运纪念币2008第一组,一元奥运纪念币价格奥运纪念币2008第一组,一元奥运纪念币价格

    奥运世博金盘第一组100克纪念品,北京奥运世博纪念银币于2007年6月20日和2008年3月20日两次发行,即北京。2008奥运Meeting纪念币全套8件。1、中国银行发行了几套奥运纪念币?中国银行不能.....

    问答 日期:2023-06-06

  • 天津纪念币市场在哪天津纪念币市场在哪

    天津纪念币去哪里领取?沈阳路鼓楼,比较专业还是个邮币宫市场,近意大利风情街。银行不接受硬币市场或邮币卡-2,天津一座宫殿里卖邮票的人,纪念币都搬到哪里去了?有币市场?世界各地的硬币市场上.....

    问答 日期:2023-06-06

  • 马年彩金纪念币价格,2002马年纪念币最新价格马年彩金纪念币价格,2002马年纪念币最新价格

    金银币收藏价格表?绿洲珠宝公司彩金的黄金价格有些所以彩金的价格可能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使得其价格行情不同于其他金属,这也是其高于其他黄金的原因之一。黄金:纯金、22k金.....

    问答 日期:2023-06-06

  • 1美元收藏价格表,1900年的一美元硬币收藏价的多少钱1美元收藏价格表,1900年的一美元硬币收藏价的多少钱

    1900年的一美元硬币收藏价的多少钱市价可达120元以上1900年的一美元(硬币)市场最高价格20元2,65年的1美元值多少钱65年的1美元值10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具体以收藏交易市场的为准,又或者投盛.....

    问答 日期:2023-06-06

  • 朱砂佩戴禁忌女人,朱砂对女孩有害吗朱砂佩戴禁忌女人,朱砂对女孩有害吗

    朱砂对女孩有害吗是的,尽量远离,尤其是怀孕期间!!!2,朱砂六字真言手链女人能带吗在会的人手里就是真言,在你的手里就是六个文字,想带就带,没事的3,女的带朱砂弥勒佛好吗不好,佛像不可以佩戴,亵渎佛.....

    问答 日期:2023-06-06